6月25日,我院研究生学术沙龙第七期在线上腾讯会议举行。本次沙龙由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张敬副教授全程负责,院研会办公室干事龙玉婷主持,杨淋淋、刘凡、谢甜力、汪媛媛、裴辛桐、范婷薇、卢浪七位同学主讲,20级、21级翻译硕士以及全体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参加,导师邓天文副教授、张建伟博士,特邀嘉宾朱月娥教授、胡萍教授、胡永晖副教授出席。
杨淋淋通过在中国知网的搜索,发现极少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突显原则出发,研究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结构的汉译。她的研究包括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的名词化结构翻译,认为词汇层面可采用词性转换法,句子层面可采用分译法。
刘凡讨论中国古代诗歌的不可译现象及其补偿策略,认为诗歌的不可译现象主要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和文化上的不可译。将语言上的不可译细化为语音、形式和修辞的不可译;而文化上的不可译则包括意象和韵味的不可译,可采用“直译+意译+加注”的补偿手段。
谢甜力研究变译理论在新闻英语汉译中的应用,从变译理论的背景和内涵出发,结合新闻英语的句法特点,具体研究变译手段之增、减、编、改,认为变译理论对新闻翻译具有指导作用,但需要依据新闻的内容和题材来确定变译手段,此外,译员主体也需要对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有较强的洞察力。
汪媛媛研究行为链模式下长句的认知与翻译,将行为链模式下的长句分为单股力量流与多股力量流两种类型,并将各类型划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种模式,分别采用词序调整法、拆译法、顺译法与综合调整法来进行长句汉译。
裴辛桐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对MTI金融翻译学位论文进行调研,认为我国翻译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仍不够广泛,从翻译某一领域的视角看,仍有很大探索空间,而金融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的核心,金融文本的翻译也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意义。
范婷薇以其在北京某公关传播公司的实习为基础,对营销翻译译后编辑进行研究,运用具体案例分析营销翻译译后编辑时主要关注的问题和使用技巧,涉及专有名词和行业术语,同一文本中同一词汇的译后编辑。
卢浪探索中国古代石刻术语英译的奥秘,以“大国工匠精神”、“一带一路”、中国文化“走出去”战略和中国古代石刻文化等为研究背景,归纳中国古代石刻术语的特点,探究中国古代石刻术语的英译原则和方法,帮助国内外读者对我国古代石刻术语形成有效认知。
邓天文和张建伟对主讲人的论文分别进行了专业点评,并提出了改进建议,同时,就同学们提出的“怎样在论文中做到创新”、“创新是不是必须运用当下前沿理论”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与探讨。
(撰稿:张铃)